蓦然回首,距离第一次支教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。
转眼间
西部阳光V行动已经走过了15年
陪伴了80后、90后两代志愿者
小年糕常常在想
那些老志愿者们现在过得还好吗
回想起当年经历
他们会作何感受呢
上个月底
EV公众号收到了这样一条留言
▼
小年糕看了激动万分
赶紧和对方取得了联系
并邀请他讲讲当年的故事
于是有了接下来的这篇文章
作者 | 彭晓佳
2008年西部阳光V行动志愿者
蓦然回首,距离第一次支教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了。
2008年1月甘肃平凉市静宁县红寺乡胡沟,2008年8月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周家庄,2009年1月甘肃白银市会宁县平头川乡张家嘴,三个地方,三次青春的烙印。
这次益微青年的工作人员联系我的时候,颇感意外。我努力打开尘封的记忆,那扇门仿佛落满了灰尘,索性,我翻出好多年没登录的校内网,找到了那时的只言片语。秉着那三分敬畏与七分尊重,我将2009年的生涩文字原原本本粘贴了过来。
最让我引以为傲的事
从“去西藏” 到“归故里”
很多年前,我开始喜欢上了纳兰词,因为沉浸在字里行间,内心总会有一片柔软的地方被触碰。如今,经历了那么多的山一程水一程,回首出发的彼时彼岸,那么多寻常往事,竟如斯温暖。
怀着初心,相约初见,一切本该有圆满的结局。但生活不是童话,一如纳兰的爱情。“劳人只合一生休”,拿什么支撑起今天的踽踽独行?
2012年8月机缘巧合下来到了西藏,一待就是五年半,因为那是支教时候心底的渴望,我要的并不多,因为我以为自己内心已富足。
西藏有的是艳阳、白云、朗月、繁星,它演绎了蓝天所有我能想到的壮美,而我要的,只是仰望的心情。
于是,我去到海拔4800米的藏北高原,见过了枯寂的荒野、阴翳的饿狗、腐烂的残尸、欢愉的秃鹫,还有好多沉默的羔羊。我以为,我想要的我都有,直到一个朋友的离开。
她叫小雨,是个善良的姑娘,在西藏大学读研究生期间,常在课余时间去养老院、盲童学校做义工。和小雨相识于2014年一个志愿活动中,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。只是,她在人生最好的年纪,在一次车祸中丧生。从此,不想留。
“大都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”
小雨曾经问我如何看,现在想想,说的正是她自己。或许经历了生离死别后,能重新认清自己,也能在悲伤过后更加热爱生活。
去西藏前,我心中有千千万万种西藏。离开西藏后,我心中没有了西藏,却多了一个故乡。
最想做的事就是最该做的事
在大学混了四年浑浑噩噩,在北京工作了两年马马虎虎,在西藏体制内待了五年半尚可,如今在人生第三站深圳还好。
这一生,最值得骄傲的事儿是什么我还不知道,但过去这十年里,最能让我引以为傲的事就是去支教和去西藏。
人总是要有精神的,我一直这么认为。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努力,也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,这并不重要,因为天才毕竟只是少数人。重要的是,于自己而言,普通的生活,是否已足够?
去支教与去西藏,于我而言,并无区别,因为那就是自己努力追寻的一种状态。时光清冽而人事绵长。人生在世最可怖的事情莫过于一生蹉跎却只是忙着老去。
时间和时机允许的时候,最想做的事情,就是最该去做的事情。
那三段经历,让我在走出山沟沟后回到山沟沟里,让我在最自我的年纪里感受着团队的力量,让我在最书生意气的时光里去感受黄土地的贫瘠。
那时我说过,希望有一天,所有的孩子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,不管他来自高楼大厦和黄土高坡。
如今,当年的愿望已逐步实现。作为亲历者、见证者,我庆幸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里,有机会和当年那些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,为想要的生活去奔波。
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
我不愿去讲支教有多么苦,因为那是物质的贫瘠和精神的富足,你真要喜欢的话一样能甘之如饴;我也不愿去讲支教多么有意义,因为那是相对的,把搁浅的鱼儿扔回大海,于人是举手之劳,于鱼是再造之恩;我更不愿去讲支教如何高尚,随心而行自能不失所望,计较利害则必然所望成空。
无需素淡的大智若愚,无需悲怆的一往无前,愿所有志愿者们以平常心面对那一段磕磕绊绊,把青春的棱角在岁月中烙印成最后的执拗,长留心中,一如少年。
| 后记 |
彭晓佳第一次去支教的时候
遇到过一个男孩
后来男孩长大了
考上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
那个男孩叫阿洲
是2015年益微青年队长计划的成员
-end-
欢迎大家在底部留言
分享更多
大学生和小学生的故事吧~
编辑:大荆
责任编辑:哈仔
//志愿者招募//
//当年的话//
钱理群:努力使自己生活在真实当中。| 2009年"西部阳光行动"出发仪式演讲
//志愿者故事//